新闻中心
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机构观察站|投资人钱从哪来?这个行业适合哪些人干?受疫情、俄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,3月以来,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低迷,国内美元基金募集也受到一定影响,大规模美元基金募资受阻。随着SEC对赴美上市企业监管的不断加强,中概股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,同时,营商环境阻碍,许多美元资本受一刀切政策影响,损失惨重。
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美国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转变策略,逐步开始撤出对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资金供给,国内私募股权市场募资端受阻,也意味着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将加速出清的步伐。
美元LP大撤退,暂缓投资中国,PE/VC市场加速出清!春华/红杉/博裕等巨头募集新基金也受阻
根据清科创业(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,2022年4月VC/PE市场共计238支基金完成新一轮募集,同比下降55.8%,环比下降39.4%;披露募集金额的236支基金共募集492.12[1]亿人民币,同比下降72.2%,环比下降62.5%。
5月7日,易凯资本创始人兼CEO王冉在社交平台撰文,就当下感知的中国一级市场基本状态做分享:
统计2022年至今各家机构出手投案子的情况,CareerIn发现结果不容乐观:近40%的PE/VC今年至今1个案子都没投,25%机构只投了1个。当然,也有头铁的机构竟然投了20个以上项目。
有了启动资金后开始也参与各种项目投资,一开始就投投身边的朋友,后面慢慢机构化,现在投资机构里面的大老板基本属于这一类。
常青藤光学费就7万美金一年,还有四年的生活费,关键高中还要花个百来万去培养各种兴趣,每年国际高中几十万,普通家庭很难承担吧。这类一般是从投资经理开始干,反正家里也不缺这点工资,先学习,主要是为了涨涨见识,知道一些公司运作的套路,因为毕竟投资机构都是股东嘛,可以直接对话各种公司高层。这类同学一般学习几年后就会再创业。
这类是属于资本火热那几年,老板们需要有人干活,扩招进来的,我就属于这一类。这类人有一定的技术背景或者是个学霸米乐m6,对某个行业研究的比较透,投资机构爱投大厂的,也爱招大厂的,毕竟干活效率高,肯加班,还能24小时待命。
然后,最近资本寒冬,各种裁员、降薪也经常发生,而且陆家嘴那边今年好多风投机构裁员,投资人都都卖保险去了,苏州有的投资机构 直接接手曾经投过的企业,投资人管理企业去了,清盘的基金不计其数,目前也看多了,在投资机构的薪资水平基本和几个互联网大厂水平差不多,如果你想通过在投资机构打工实现财富自由,
劝你还是自己创业靠谱点。这么多年,看到纯靠一级市场投资发财的,个人感觉就一个“龚虹嘉”,他真是祖上积福,天佑之人。
所以看的公司特别多,看多了、聊多了,自然会学到很多东西。可以看人踩过哪些坑?哪些推广效率高? 怎么招人培养人?可以吸百家之长。
所以,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“有矿家庭”的子女都在这个行业上班的原因,直接获取最接地气最前沿的知识。
在现在这个资本极寒的时候,募资这个事情是现阶段很多基金最难的事情。(当然也有不缺钱的国资基金或者头部基金)
管理这些钱的人我们简称GP米乐m6,出钱的金主爸爸简称LP。一般是一支基金GP出1%,剩余99%全部LP出。当然也有一些GP出的比较多的,比如我们GP团队就出到了20%
一开始我入行的时候,也很困惑,几千万甚至一个多亿,用来投投房子或者其他稳健类产品不好吗?干嘛非要投VC。而且一支VC基金的周期特别长,短的5年,一般的7年,长的9年,这完全不符合国人的投资习惯,这等到最后收益,岂不头发都白了。
后来发现,我的这种思维就是普通大众的思维,普通中产是很难做风险投资的LP的,因为手里的钱还远没到资产配置的规模,总结一个字,就是 “穷”。
当你有了很多钱管理的时候,比如家族基金,一般是会多种配资渠道来对冲各种风险的。意思就是说“他们什么都会投点,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“,所以VC 也是他们投资的一个标的物而已。
尤其是在美国,这类大学、家族、养老基金都比较成熟了,钱也是不断滚,每年都要找新的投资标的,然后,市场上可选的,比较稳健的VC基金其实不多。
在国内美元基金的思维基本走不通米乐m6,大家都想赚快钱,所以做基金会有很多其他目的。比如上市公司想找上下游、地方引导基金想做招商 等等,这就不细说了,反正每聊一个国内LP,想法都不一样。
首先得团队和个人要有很高的价值,你能搞定你的基石投资人,就是愿意第一个投资你的,我看了国内几个基金的发家史,基本都是创始人先自己拉上一帮朋友,几个哥们凑个一个亿,先开始干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第二期,第三期,后面越做越大。
LP一般不会第一次见面就投资你吧,不要相信网上那些一面之缘就投资的故事,一般LP都会先和你做朋友,不断的测试你的价值,你哪天达到他满意的标准后,突然就给你个几千万。这个周期一般很长,我觉得至少2年以上。
扫一扫关注我们